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洗菜、选菜、切菜、炒菜……跟食堂师傅学做菜,或者向同学“展示”自己的镇菜,已经成为重庆大学学子们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不少高校把劳动教育和各类实践课程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形式创新,贴近生活,开设了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网络热门课程”。我国从主要学校起就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为什么大学继续提供劳动教育?劳动作为人的主要培养方式,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这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课程。 X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教育各阶段联系到大中小学、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作为一所大学,应该肩负起劳动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办足、办好劳动课,为孩子们成才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传授生活技能,而且与劳动技能密切相关。高校只有立足自身学科特点和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理论与实训训练相结合、相互促进的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工科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头企”工程,结合实际问题和研究成果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有利于增强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劳动教育不仅提高实践能力,更培养人格、付出心血。寒假、暖假期间,居家、帮农、调研等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精神。重庆大学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助农活动的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帮助村民带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新技能,还可以忽略激发了学生奉献乡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重庆大学物理学院设立了物理与科技探索科普馆,让大学生参与整个内容讲解过程,保存展厅、展品设计等,在投身公益科普事业的同时,培养公众的意识和奉献精神。搞好劳动教育,必须利用社会课堂为学生打开广阔的天地。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行为和性格。重庆大学结合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点,开展“公益劳动月”、“校园集中实践日”、“烹饪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发现和宣传围绕教学的劳动模范广大师生特别是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事迹,树立了劳动光荣,开创了校园文化大风尚。发自内心尊重和热爱的学生。育人只有以产养德、以产增智、以产强体、以干养美、以干育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支撑现代化建设。 (梅-赛特任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辑:单小兵)小编: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备0400号)
当前网址:https://www.yingxuetang.com//a/keji/1046.html